焦裕禄在兰考的领导方法研究

摘要: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全县人民同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灾害进行了顽强不息的斗争,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平凡的人生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成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全党的榜样。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他在兰考的许多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特别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注重理论武装的思维方式、注重谈心交心的沟通艺术、注重责罚有度的科学态度、注重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等,同样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关键词:焦裕禄;兰考;领导方法

1962年12月6日傍晚,焦裕禄同志到河南省兰考县报到,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3月病重住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逝于郑州,他在兰考工作了475天。其间,他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和“一心为革命,敢与困难争”的奋斗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同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灾害作斗争,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平凡的人生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成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全党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动情地说:“每每踏上兰考的土地,我的心情都很激动。焦裕禄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他还说:“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而支撑他藉以改变兰考面貌的许多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同样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01注重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把这一传统和作风发挥到了极致。他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先了解情况,先进行调查研究。诚如他当年的一位同事后来所言,我们在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时,往往“忽略了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一套独创性的科学工作方法。兰考的灾情那么重,光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拿出战胜困难的办法”。而要“拿出战胜困难的办法”,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焦裕禄同志进行调查研究,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身至”。他在兰考工作的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县149个生产大队,跑遍了120多个,尽管离“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还有差距,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已经很不容易了。1962年12月,他到兰考工作的当天晚上,就参加了县三级干部会议,坐在会场一角,静静地听大家发言,开始熟悉兰考的情况;第二天他就下乡调研去了。当时的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危害。他坚持以灾情为“导向”,哪里受灾重就先到哪里去,边走边和同行的干部交流。他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为了更好地“身入”群众,他在牛王庙肖位芬的饲养屋里住了三宿,与肖位芬等人一起分析灾情、谋划出路、商量计策,以空间上的零距离和工作上的面对面,换来了干群之间的心连心和心交心,颇有一番“牛棚对”的意味。

(二)“心至”。1963年1月上旬的一个风雪夜,焦裕禄同志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员到齐后,他没有宣布会议议程,而是领着大家去了兰考火车站。在车站,许多逃荒的灾民携儿带女,拥挤在候车室里,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看到这些,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与其说这是一次会议,不如说是一次心入灾民、触及灵魂的现场调研,大家的思想受到震动。后来有人回忆说,兰考之变就是从那个风雪车站夜开始的。

还有一次,是1963年12月10日,一个风雪天,他忍着肝痛,踏雪慰贫,一连走访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困难群众。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城关公社梁孙庄梁俊才大爷的家里,大爷卧床不起,大娘双目失明。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临别,焦裕禄拿出20元救济款塞到梁俊才大爷手里,老人家激动得眼泪夺框而出。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由此可见一斑。后来,他的女儿焦守云动情地说:“爸爸是喊着爹叫着娘为群众服务的。”

(三)深入细致。他常说:“蹲下来才能看见蚂蚁,深下去才能发现问题。”在他看来,要想战胜灾害,就必须深入研究灾害的成因和规律,深入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为此,县委先后抽调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以“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和县委其他领导同志都参加了这次调研。当时,焦裕禄正患着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吃不消,劝他不要参加,但他坚定地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通过听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坚持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有时候饿了就在截腰深的水里吃点干粮,累了就蹲在泥泞里歇息。焦裕禄同志“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对全县大小84个风口逐个查清、编号、绘图,大小1600个沙丘逐个丈量、编号、绘图,不仅为治理“三害”提供了决策依据(亦即奠定了谋事之基),而且有了这次调查研究作底子,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亦即提供了成事之道);调查研究的过程,变成了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凝聚智慧和力量的过程。到1963年底,全县共造林21014亩,四旁植树146万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改造盐碱地9万亩,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上百条,基本恢复了水的自然流系,涵养了弭灾丰产的生态,当年秋季虽然遭受罕见涝灾,但全年粮食仍增产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过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调查研究;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需要调查研究。焦裕禄同志能把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用好,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一定也能够用得更好。

02注重谈心交心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焦裕禄同志深谙此道,他常说:“只抓工作不抓思想,是亏本生意;先抓思想带动工作,是一本万利。”在兰考工作期间,经常通过谈心交心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思想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里,以此来统一认识,凝聚共识,进而增进感情,增进团结,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焦裕禄同志与人谈心交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分场合、不拘形式,随时随地把思想工作做到人的心里去。焦裕禄是个乐观派,经常勉励当地的干部群众“要有不怕苦的精神”,他说,“如今的苦,是先苦后甜,越过越甜”,在日常的交流交往中达到谈心谈话的目的,处处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在访贫问苦的路上,他与随行的同志一起唱《南泥湾》、唱《白毛女》,让歌声驱走奔波的疲劳,并不失时机的鼓励大家,“干部就是要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暖棚哪能长出万年松啊”,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严肃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

焦裕禄同志与人谈心交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厌其烦反复谈,直至把对方说服。当时,县林业局局长一直不愿在兰考,想调往丰收地区去工作,未能遂愿便小病大养,精神一蹶不振。焦裕禄同志知道后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顽石经不住碎敲。这位局长幡然醒悟,思想彻底翻了个个儿,深为自己过去的表现而难过,表示“要写一篇检讨,送到《河南日报》去发表,向兰考三十六万群众道歉”。县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装修县里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盖一排房子。县委多数同志激烈地反对这个计划。焦裕禄找这位同志谈话:“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他接着亮明了自己的态度:“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后来,焦裕禄又找这位同志谈了几次,帮助他认识了错误,使他主动收回了那个“建设计划”。焦裕禄同志“抓工作的那股韧劲”着实让人叹服。

焦裕禄同志与人谈心交心,第三个特点就是深入谈、谈透彻。一天夜里,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听取他对改变兰考面貌的看法:“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这位副书记不遮不掩:“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就这样,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一直谈到后半夜,很快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把人们的思想扭转过来,就不可能夺取除“三害”斗争的胜利。

焦裕禄同志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和良好的民主作风。作为县委书记,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通过深入的谈心交心,使思想工作像春风拂面、雨润心田,在润物细无声、日用而不觉中达到启发人、教育人、说服人的目的。当时,有不少干部说:“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03注重理论武装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事实上,一个领导干部要想把领导工作做好,同样也离不开理论学习、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导。焦裕禄同志就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堪称自觉主动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的典范。到兰考工作后,他白天搞调研、回来读毛选、晚上“过电影”、早上记笔记,一年四季,从未中断。这里,“过电影”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就是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做好工作的动力和推动工作的办法。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他的许多张嘴就来的顺口溜和广为传诵名言,如“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没有办法,就到群众中去”“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插红旗,树标兵,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等,其实都是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和具体工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到兰考工作时,焦裕禄同志随身带来了《毛泽东选集》。到兰考后,无论在办公室,还是下乡工作,他总要提着一个布兜儿,装上《毛泽东选集》带在身边。他常说:“不读报纸不知天下事,不看文件不能领会党的政策,不读毛主席著作就要迷失方向。”县委常委会上,他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教育引导大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为战胜自然灾害、尽快改变兰考面貌不懈奋斗。工作遇到困惑时,他反复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对此,他深有体会地说:“干劲不足的时候,就要查思想;思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加紧读毛主席的书。”病重住进医院,他抱怨病房“各方面都很好,就是报纸太少了”。大女儿焦守凤到医院看他,他摘下腕上的手表给女儿戴上,深情地说:“你参加工作了,这块表就送给你吧!看见表就看见了爸爸。”接着又嘱咐女儿:“我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就作为礼物送给你吧,那里面毛主席会告诉你怎么工作,怎么做人,怎么生活。”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头下面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理论学习的高度自觉,才有了理论上、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有了工作上的定力、谋略和办法,使“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进而让人感觉到这位“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

刘少奇同志指出:“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针,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可以说,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坚定的信仰信念,强烈的公仆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炽热的为民情怀和“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铮铮誓言,以及由此带来的从干部作风转变,到“三害”治理的巨大成效,都与他重视理论学习、理论武装有着直接联系。

04注重责罚有度

“国家大事,惟赏与罚。”(唐·吴兢:《贞观政要·封建第八》)如何对待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关乎人心向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焦裕禄同志对工作、对同志要求严格,但这种要求入情入理,让人打心里服气。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他坚持责罚有度,不搞泛化、简单化问责,更不一棍子打死,而是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让你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改正错误的力量。

有一位公社副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人主张处分这位同志,但焦裕禄考虑再三,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焦裕禄说,兰考的灾情是严重的,但比灾情更令人忧虑的是涣散的人心。这位同志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点。这位同志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肃地提出批评,亲切地提出希望,最后焦裕禄说:“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焦裕禄的话,字字句句叩击着这位同志的心灵,使他思想受到极大震憾,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即发动群众,迅速投入治沙治水的斗争。后来,焦裕禄也去了赵垛楼,他关心赵垛楼的群众,关心赵垛楼的工作,更关心这位犯错误的同志。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通过翻淤压沙盖住了24个沙丘,挖通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开始卖余粮了。赵垛楼如此巨大的变化,那位犯错误的同志功不可没。

必须清楚,当时的兰考县很多群众都在等待救济,救灾几乎成了县委工作的全部。一些人被困难压住了、吓住了,“灾区栽干部,容易犯错误”成为当时不少干部的一块心病;就连当时的河南省委对改变兰考面貌也没有多大信心,准备把“对省地拖累很大”的兰考,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县,兰考的干部更是“千人千条心,各想各的路”,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焦裕禄同志处理这位副书记的态度和做法,不仅挽救了这位干部的政治生命,更为当时全县的干部队伍注入一股强心剂。同时,不难看出,焦裕禄同志通过严肃的批评教育处理犯有微过的同志,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的做法是一致的,体现了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条规定:“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犯错是常态,圣人也有过。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最能体现一个人、一个政党的胸怀和智慧,焦裕禄同志的做法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05注重典型引路

善于抓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和典型示范推动工作,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焦裕禄同志十分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他这种抓典型的意识和思想,应该说是他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他注重理论学习特别是注重学习毛著的结果。在他到兰考报到的当天晚上,他就提出要“进行评比劳模,认真表彰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和五好党员、团员、民兵、社员,树立起办好集体经济、搞好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的旗帜”。评劳模、树旗帜、表彰先进,其实就是抓典型。焦裕禄同志抓典型,注重典型的内涵和亮点,不包装、不拔高,实事求是,使典型更为原生态、更具说服力、更有可学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坚持培养典型与宣传典型相结合,使典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效应。

赵垛楼老饲养员刘宗行是焦裕禄向全县推荐的第一个先进典型。灾情严重的1963年,村里一些人逃荒去了丰收区,集体的7头牲口撇给了他。牲口在当时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为把牲口养活,一个冬天,全家辛辛苦苦挖草根18万斤;牲口没有料,家里仅有的150多斤红薯干,就每天抓一把喂牲口;春天青黄不接,牲口没有吃的,他把一亩自留地里的好麦苗割下来当饲草,硬是让7头牲口存活了下来。许贡庄孙玉堂是焦裕禄发现的又一个典型。孙玉堂和他所在的生产队,曾四次退回国家的救济粮,十几次退回国家的救济款,把公社送来的一粒粮、一分钱都让给了最困难的兄弟队。焦裕禄高度赞赏他这种硬骨头精神,说“他穷,穷得有志气”!

焦裕禄同志常说:“道路在于人走,经验在于总结,士气在于鼓舞。”为更广泛更充分地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他决定进一步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到群众中间去,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树立标杆,为面上的工作提供示范。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很快,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不断被发现:

韩村“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的精神,

秦寨大队“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的决心,

赵垛楼“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的干劲,

双杨树“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

……

在县委会议上,焦裕禄同志多次讲述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1963年10月5日,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全县大小队干部会议,隆重表彰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等“四面红旗”。会上,焦裕禄同志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发奖状,并把这四个生产大队的经验概括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大会之后,县委树立的“四面红旗”一马当先,其他村队不甘落后、急起直追,一场声势浩大的除“三害”斗争迅速形成高潮。对此,时任兰考县县长程世平评价说,如果“没有焦裕禄抓典型的方法,兰考就不会在治理水、沙、碱‘三害’中焕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直到今天,我们的各级干部仍然十分需要这种工作方法”。

时代呼唤奋斗精神,工作需要典型引领。典型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航标,是一个时代最亮丽的风景,是攻坚克难最具说服力的样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实践证明,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具有强大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引路,往往可以收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的示范效应。

结语

焦裕禄,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他的事迹催人泪下,他的精神催人奋进,他在兰考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注重理论武装的思维方式、注重

谈心交心的沟通艺术、注重责罚有度的科学态度、注重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同样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所有这些,都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深入挖掘并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王玉堂,山东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合作博士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