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焦裕禄精神

可以说,读懂大别山精神,就读懂了为什么“28年红旗不倒”;读懂红旗渠精神,就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就历史伟业;读懂焦裕禄精神,就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

一、焦裕禄心中的“三棵树”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逝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对焦裕禄同志一声最生动的写照。我认为,今天我们纪念焦裕禄、学习焦裕禄,可以通过松柏、杨柳和泡桐“三棵树”来读懂焦裕禄。

一是松柏。松柏冬夏常青,不但富有奉献精神,更具有坚贞不屈、挺直髙洁、不畏艰难的品格。对党忠诚,源自于对信仰的坚定。当年面对内涝、风沙、盐碱肆虐的自然灾害,焦裕禄同志说,“战胜困难,最重要的是人的革命意志,是人的革命品格,首先是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并立下了“拼上老命大干—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誓言。

二是杨柳。杨柳插到哪里都能活。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无论是在风沙最大的时候查风口、探流沙,在大雨瓢泼的时候看水流、治内涝,还是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和蹲点调研,都充分体现了焦裕禄同志务实、求实、扎实的工作作风。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他对群众的那股亲劲,也看到了他做工作的那种韧劲。

三是泡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不负人民。当年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种下一片片泡桐,成为防治风沙的关键。如今,郁郁葱葱的泡桐林绿意盎然,望不到边,如“千顷澄碧”,早已成为兰考人民发家致富的产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被兰考百姓亲切称为“焦桐”的大树高耸挺立,见证了打基础、利长远的恒久价值。

二、焦裕禄身上的“三股劲”   

焦裕禄是一本永远读不完、常读常新的书。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种深厚的“焦裕禄情结”,他对焦裕禄精神有过“五-四-三”的精辟概括。“五”是指2009年,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四”是指2014年3月,他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三”是指2014年8月,总书记在京听取河南省和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又对焦裕禄精神作出“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三股劲”的概括。

“三股劲”,反映的是焦裕禄同志鲜明的人民立场、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对群众的那股亲劲,彰显的是人民至上、初心如磐、公而忘私的公仆意识。人民,在焦裕禄心中重如千钧,也是激励他奋斗不止的力量之源。焦裕禄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踏遍兰考的每一处盐碱地、每一个风沙口、每一条泛滥河、每一块被洪水淹没的庄稼地,深入老百姓中间听真话、察实情、看民意,真正和老百姓心连心、在一起,他才能深受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他的名字才能深深刻在人民心底。

抓工作的那股韧劲,体现的是百折不挠、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面对“三害”肆虐,焦裕禄发出了“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誓言。他靠着一辆自行车,走遍兰考的各个角落,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找到了治理“三害”的有效路径;为了锁住风口,排除洪涝,拔掉穷根,他冲锋在前,亲力亲为,不顾病魔缠身,与群众一起战天斗地。正是靠着这种永不服输、敢打敢胜的执着和韧劲,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折射的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不懈追求。焦裕禄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务实重干。“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越是困难的时候,干部们越要提振精神,挺身而出,给群众做个榜样”“拿出共产党员的气魄来,咱们跟老天爷拼一拼!”焦裕禄用鞠躬尽瘁、苦干实干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也扭转了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读懂焦裕禄精神时代价值的新“三重意蕴”   

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习近平同志1990年在福州工作期间,就曾发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等深情词句,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的怀念和敬重之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他联系兰考,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过时”说的是焦裕禄精神的永恒性。为什么说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短短475天,为什么能够留下如此恒久精神财富?焦裕禄精神为什么能够像宝石一样永放光彩、璀璨夺目?因为焦裕禄精神不仅产生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具有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对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坚守,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因而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

我们今天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至少要读懂以下三重意蕴。

一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方法论。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焦裕禄的领导力和方法论。在工作上,焦裕禄是一个有着强烈问题意识的人。焦裕禄同志为什么要去兰考?就是奔着问题去,就是去解决问题的。“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就是要求真务实、迎难而上、敢于创新、苦干实干。面对兰考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同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论证,创造性地制定了治理“三害”方法,最终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诠释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可以说,60年前,在回答“兰考之问”上,焦裕禄同志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和实践,如今的兰考站上了新的历史七点,面临着新时代的“兰考之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安排部署,把以人民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十大战略核心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布局中,开封提出要建“四座城”,一是“古都开封”,保护传承好古都历史文化遗产;二是“新城开封”,在郑州与开封之间再造一个新城,以此加快推进郑开同城化步伐;三是“地下开封”,加大研究发掘力度,对城摞城、马道摞马道、城墙摞城墙等进行地下考古发掘和活化利用;四是“数字开封”,提升数字化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对古都开封进行数字化呈现。现在开封有一个新区建设,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郑州与开封之间,在兰考建一个现代化新城,通过兰考现代化新城把郑州、开封连起来,推进郑开一体化,这无论对于兰考、还是整个河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从焦裕禄同志的“兰考答卷”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推动新时代的“兰考之变”?如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新时代中国奇迹打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新路径、新样态?在新赶考之路上,再寻焦裕禄,我们可以从焦裕禄的问题意识中寻找答案。焦裕禄做到了眼睛里有问题,脑子里有思路,脚下有路子,手上有招数。

二是对党忠诚就是对老百姓好,为增强党性修养提供了“压舱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这是焦裕禄同志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曾经有人问,什么是对党忠诚?焦裕禄陵园的一位守陵人说,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感人至深的道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来自人民,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怀念焦裕禄、敬仰焦裕禄,呼唤的是党同群众的鱼水深情,体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新形势下,群众的利益诉求不一样了,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永远不能变;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我们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人民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深刻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重大冋题,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做到人民至上、执政为民。

三是与人民一道“团结奋斗”,是成就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焦裕禄同志是亲民、爱民、为民的典范。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我孜以求、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一生,他毕生忠诚党的事业,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牵挂的仍然是兰考人民,仍然是为之拼搏奋斗的那片沙丘。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舍生忘死、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成就历史伟业,我们必须与人民共同奋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扑下身子、扎根人民,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实事求是、不畏艰险,把群众满意作为唯一标准、把人民幸福作为毕生追求,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在不负人民中书写新的篇章。

(李庚香,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