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 勤政为民攻坚克难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

焦裕禄已经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因岁月流逝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精神都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是激励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

焦裕禄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焦裕禄出生于兵荒马乱、战火频仍的旧社会,生活贫困。抗日战争期间,他被日军暴打,并作为“特嫌”关进监狱,后来送到抚顺煤矿当特殊劳工。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他被折磨得皮包骨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回到解放了的山东博山老家。1946年,24岁的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焦裕禄作为有土改经验的干部被抽调到南下工作大队前往新解放区开展工作。在河南省尉氏县,他积极参加剿匪反霸斗争,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淮海战役打响后,焦裕禄作为尉氏县淮海战役支前总队老二区的队长,带领一千多人,历尽艰苦,最终把战略物资送到了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焦裕禄先后担任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区长,团县委副书记等职务。1953年6月,焦裕禄被抽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在工业战线,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钻研,被称为“最棒的车间主任”。1962年6月,由于工作突出,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尉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同年12月,他又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

20世纪60年代,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当地有段顺口溜:“吃也愁,穿也愁,住也愁,烧也愁,出门愁,进门愁,前也愁,后也愁,白天愁,夜间愁……愁来愁去没个头。”全县36万人,灾民就有19万多人。大批灾民外出逃荒要饭,工农业生产形势严峻。焦裕禄没有被巨大的困难所吓倒,以“不改变兰考面貌,死不瞑目”的决心和斗志,带领全县人民向“三害”发起猛攻。

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深入“三害”第一线,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斗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掌握了“三害”的发展规律。由于长期劳累、积劳成疾,他的肝病不断恶化,直至肝癌晚期,他依然坚持工作。人们发现焦裕禄的衣服上第二、第三个扣子一直不扣,后来才知道,这样他方便把手伸进去,摁住肝部,压迫止疼。在办公室,钢笔、鸡毛掸子、茶杯盖都成了他用来压迫肝部的工具,时间长了,他竟把藤椅顶出了个大窟窿。弥留之际,他向组织提出死后把他埋在沙丘上,以便看着兰考人民把“三害”治好。

焦裕禄深刻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而且发誓做人民的孝子。他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铸就了伟大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

焦裕禄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沉挚爱,燃尽了生命之火,铸就了一座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最经典概括和最本质表达。

亲民爱民。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要求“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曾冒雪来到梁孙庄梁俊才老人的家里,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老大娘眼睛失明了,颤抖着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连声说“让我看看共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每次下乡调研,都让随行人员带上相机,但总是把照相的机会留给群众。他作为县委书记,在兰考县留下来的照片只有4张,其中3张还是“偷拍”的。在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很多场景是靠绘画和雕塑再现的。

艰苦奋斗。焦裕禄到兰考县后,面临的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还是艰苦奋斗、改变兰考县面貌的两难境地。长期革命斗争练就的顽强意志,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为了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治理“三害”上,焦裕禄生前办公室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早已破损不堪。他用过的一条被子有42个补丁,褥子有36个补丁,同志们都劝他换新的,他却说:“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

科学求实。焦裕禄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坚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人民办实事、求实效。他一连几晚上住在肖位芬的牲口屋里,向这位老饲养员请教改变兰考县面貌的办法,知道了沙土窝里能种泡桐树,挡风、压沙。从1963年8月到11月,焦裕禄组织除“三害”调查队,跋涉2500余公里,终于摸清了“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风口86个、大小沙丘1600个,一个个被编号、绘图,全县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等也被调查得清清楚楚。这种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为治理“三害”打下了坚实基础。

迎难而上。焦裕禄以“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气概,和“三害”展开了猛烈斗争,发出“不达目的,我死不瞑目”的铮铮誓言。1963年夏季,大雨下了七天七夜,面对大雨和洪水,焦裕禄说:“嗬,洪水啊,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为了查清全县低洼处水的流势,他带着办公室的3位同志冲进了危险的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撑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时,支部书记李广志看见焦裕禄,大吃一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

无私奉献。焦裕禄对自己、对家人从严要求,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以自己廉洁奉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1963年春节,焦裕禄在兰考县委墙上的福利救济名单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焦裕禄,救济60元。他对这件事非常重视,随即召开了机关党员大会,他态度坚决地说:“分给我的救济,我一分钱也不要。”他接着又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时时、事事应该首先想着群众。”后来县委重点照顾了8位最困难的同志。焦裕禄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从来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行过一次方便。

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放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视为人生榜样。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几次亲赴兰考县重温焦裕禄事迹,号召党员群众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

弘扬焦裕禄精神,坚守公仆情怀。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新时代,我们更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老百姓当作衣食父母,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拥护。

弘扬焦裕禄精神,锤炼担当气概。敢于担当,是一种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焦裕禄迎难而上、不畏牺牲,干出了利后代、传千古的事业。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弘扬焦裕禄精神,砥砺奋斗意志。当前我国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气概。面对困难,我们要像焦裕禄那样,以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做工作、干事业。要像焦裕禄那样,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弘扬焦裕禄精神,传承优良家风。有什么样的家教,就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学习弘扬焦裕禄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高尚品质,领导干部必须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教育身边人时时自重、自警,处处慎欲、慎微。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家庭教育助力全社会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良好风气,弘扬讲道德、守规矩、重家风的传统美德,不断筑起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1日第6版

作者:任中义